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欧洲 中美竞争 不是美苏争霸!

中国近代输给西方是始于工业革命吗?

表面上看,似乎是的。但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这场竞赛的结果可能是因一个小发明而注定的。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主要比拼的是农业生产率。

罗马时代就发明了重犁,但只有耕牛才能拉得动。不过牛嘛,慢吞吞的。

大约12世纪的时候,经过改良的笼头和马轭出现了,它不再卡住马脖子,而是让马可以用肩发力,一匹马就能拉动重犁。

之后的400年中,中国单产更高,但农耕主要依靠牛和人力,而在欧洲,马逐渐替代了牛成为主要的耕地工具。一匹马的作业量约相当于3-4头牛,虽然成本也更高,但由于马的速度快,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其它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历史的轨迹,就这么不经意间被改动了。

一件小发明,引发了后来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包括新的工具、新的发明,直至新的生产方式。

这种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到15世纪时,欧洲人成为世界上人均消耗肉类最多的人群。

物质的丰腴让贸易在欧洲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和中国相比,欧洲当然更加分裂,但多样化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反而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贸易成为获取利益最重要的方式,它深刻建构了现代国际关系。

时至今日,商业和贸易越来越重要,在国家行为中成为状态复杂的集合体,它是目的,是手段,还是过程。随着现代战争的破坏力越来越多,国家追求利益越来越不愿意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要进行极为复杂的计算和博弈,实现性价比最优。

从这个角度观察今天复杂的大国博弈,也许我们能够对几个让世界困扰的问题,得出有意思的回答。比如:

为什么今天的中美竞争和当初的美苏博弈如此不同?

为什么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政府(不是欧洲议会)如此看重《中欧投资协定》?

中国是当代商业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中国书本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别人上百年的路。

几十年,上百年,究竟是多少年?从商业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数量。

量化历史研究有一个测算,1980年的时候,以人均收入计,中国落后西欧的时间达到了980年。


来源:《中国举债》中信出版集团

980年意味着,过去一千年中,西欧一直在上升,而中国兜兜转转,陷于停滞。

但是,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2.5倍,追到了西欧1951年的水平,中国落后于西欧的时间缩短到60年。

也就是说,中国用了30年时间走过了西欧920年的历程。

那么,这个追赶是如何实现的呢?可以说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就两条:

第一条,相对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前所未有的经济机遇;

第二条,中国全面、高速融入全球化,接受现代经济规则。

比如,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的完整度是94%。

全部工业门类,包含了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这意味着要完成一个产品配套,在中国半天可以搞定的事情,在其它国家就可能需要半个月。

事实上,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门类完整度也不差,但一说品质就难堪大用。当年,外资刚刚进入中国时,想找到合格的零部件配套曾经是千难万难。

我们就不说生产了30年的老解放卡车,30年中小修小改,没有大的升级,也谓为奇观。

198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距离最远的其实是民用部门,比如电视,比如干电池。

当时使用的是糊式电池,这种电池在中国援越抗美、边境战争中发挥了大作用,但是其漏液、电流不稳定,品质是真不敢恭维。以至于当时战场缴获的干电池都是稀罕物。

今天,谁还稀罕那玩意。中国在2008年前后就生产了世界一半的电池,如今更掌握着新能源电池的巨大产能,让美国都忌惮不已。

中国制造业品质跃升的秘诀之一就是那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你把精力放在哪儿,哪就会给你回报。

你全力进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融入商业世界,回报就是这么丰厚。

1949年后,美国限制了中国差不多60年,中国享受美国“友好的非盟国”待遇(就是可以从美国进口中高端武器和相当一部分先进技术)的时间只有10年左右。

但那又如何?

当代世界上存在一个完全由公司和交易行为构成的“商业世界”,它与“国家的世界”并行不悖,而且范围更广,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创新。


中国1954-2019年GDP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这条曲线就是它带给中国回报的缩影。中国在2001年入世之后开始起飞,真正开始享受经济全球化的便利。

在国际关系历史上,商业是国家行为、利益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过去,大国会通过殖民、扩张、战争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但是在总结了过去几百年的战争与发展经验之后,人们发现商业与贸易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段。

中国的起飞恰到好处地遇到有史以来最文明的国际经济秩序。

商业带来秩序,使得合作更加稳定

G7峰会6月13日在英国康沃尔落下帷幕。

这次会议,被西方媒体评价为,虽然中国没有参加,但它当仁不让地主导了本次会议的议程。

会议在6月12日的磋商中发生有趣的一幕,当时就是在讨论中国。

据《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在会上试图劝说其它国家联合签署一份针对中国的文件,但是并没有得到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现场很热烈,为了避免西方盟国为了中国吵架的画面流传出去,东道主英国想了一个好办法,临时切断了会场的网络信号,中断了会议直播。

是什么让中国被如此重视?又是什么让西方大国出现如此大的分歧?排除很多似是而非,或者没那么直接的因素,答案是经济,是商业利益。

由于近代史的惨痛遭遇, “落后就要挨打”是普通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而始于2018年的中美对抗加剧,再次唤醒中国人对这句话的领悟。

这句话和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逻辑形似,这个学派的核心观点就是实力为王。

它能解释相当一部分现实,但很多时候并不总是那么有说服力。

美国希望联合价值观接近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遏制”,这样最省时省力,但是从峰会的结果来看,欧洲国家对和美国一起与中国激烈对抗持很大的保留意见。

这就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商业逻辑在越来越多的时候可以发挥独立作用的证明。因为,中国大体遵循了现代商业规则。

前文说过,美国在1949年后发起了针对中国的“限制”,时长大约60年,但中国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基本坚持的是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的原则,让中国得以争取到最充分的发展机会。

当下被称为百年大变局,以商业力量为主导的经济纽带依然在发挥作用,成为一股推动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力量。

这就是对G7康沃尔峰会那一幕最好的解释。

中国领导人曾说过,经济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这句话现在看来过于乐观,但并没大错。2018年以后的中美关系之所以很难直接陷入当年美苏时的局面,很大部分是因为中美在经济上高度的相互依赖。

事实上,如果这两年美国经济遇到大麻烦,比如较高的通货膨胀,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姿态还能够变得“柔软”。

经济的溢出效应,不仅仅发生在和平时期,也发生在对抗的时候。当国家关系出现逆转的时候,商业可以成为缓冲器。

中美之间需要缓冲器,推动两个国家做正确的事。

欧洲国家很适合扮演这种角色。

1949年后,即使在国际环境最糟糕的时候,中国与西方之间都有沟通的渠道,比如西方国家中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英国。

在中美打破坚冰的过程中,法国、罗马尼亚、奥地利等国都发挥了特定的作用。

中国1949年后极为痛恨资本主义,但依然保留了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在上海的营业机构,它也因此成为中西相互了解的窗口,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未来的中美竞争的复杂性,中国更需要够分量的欧洲国家、欧洲企业。

2018年5月,默克尔已经清楚的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依靠别人的时代看起来已经过去了,正如过去几天我们所经历的那样,欧洲必须把命运攥在自己手中”。

这就是她和中国高层积极推动中欧协定的原因之一。

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欧洲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27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欧盟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中国是唯一实现贸易双向增长的。

中国近两年发布的统计也耐人寻味,欧盟作为独立单位,2019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被东盟超过,而美国这两年排在第三。

似乎连数据发布,也在有意淡化美国的角色。

这种淡化是必然的,美国对中国在科技、金融方面采取了打压姿态,而欧盟不全是。

这种对抗,中国显然意识到了压力,“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并重”就属于一种经济上的战略应变。

像中国这样早已和世界深度契合的经济体,无法离开外循环。

实际上,早就有国内专家指出,在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之后,面对美国这个对手,中国必须巩固住东盟、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伙伴,只要稳住这三个,外循环则无虞。

中国制造业整体还处在追赶阶段,对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的学习必不可少,而在美国步步紧逼之下,欧洲将会是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的重要渠道。

中国今天很多让国人骄傲的技术和产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1980年代,德国大众激活了中国的现代汽车制造;

1990年代摩托罗拉、诺基亚和苹果,助推了中国现代移动通讯的产业链;

21世纪,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川崎更是力助中国高铁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

下图为2010年-2018年,中国对欧洲国家投资的情况,中国投资涵盖了通讯、半导体、医药、机械、软件等中国技术有待完善的领域。

虽然,2019年后欧洲开始限制中国对先进技术的收购,但是总是留了一线,尤其是英国、德国,它们大体遵循了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的原则。

当美国开始加大力度拒绝前往美国理工学科学习的中国学生之时,前往英国的中国学生近三年加速上升。

2021年7月7日,当欧洲议会又在对中国指手画脚的时候,约翰逊表示他可不想把中国投资赶走。要留住中国投资,当然得让中国能多少买到他们看上的东西。

再比如,在至关重要的金融领域,中国和英国的合作依然密切。

伦敦自2016年成为中国主权范围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迄今,英国是中国香港之外使用人民币支付最多的经济体,在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地位特殊。

英国金融机构也深入中国的经济建设, 2018年,汇丰和中投开始合作设立总额10亿英镑的基金,用于投资在中国有业务前景的优质英国企业。汇丰是对华最大的金融业外商投资者之一,其在中国内地的投资额超过92亿美元。

事实上,当美国越来越倾向于遏止中国的上升势头之际,欧洲的老牌政治家、商人更倾向于接受中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经济大国。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汇丰集团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古沛勤(Sherard Cowper-Coles)爵士,在和英国中国商会会长方文建一起与英国政界交流时曾公开表示:

我们应该秉承信任的精神,而非恐惧;本着接触的精神,鼓励经济交流……我想起周恩来在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求同存异。我由衷地相信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结语

国际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学派喜欢用“利益”来解释世界,用扩大经济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家分歧,避免国家之间的竞争迎头相撞,以至于两败俱伤。

中国依然处在一条上升、学习、追赶的路上。

下图是,历史不同时期,各区域先进技术采纳率的一个比较。


来源:《中国举债》中信出版集团

从这张图中,我们大致能够看出中国是从何时开始落后的,以及怎样落后的。当然,它没能反映出近代中国触底反弹的迅速。

中国近代史上最痛彻心扉的一幕就是当西方传教士把近代科技成果摆在面前,却被斥为奇巧淫技。

如果中国想尽快追上西方,无疑就需要保持继续开放的姿态,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包括英资在内的欧洲商业力量。中国入世迄今才20年,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懂的地方还很多。

在7月5日至7日的短短三天内,中国领导人分别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和捷克总统泽曼举行了视频峰会和电话通话。从中国领导人与各方通话的内容来看,中国正把欧洲作为自己当前的外交战略重点。

中方提出的“承认、接受和容忍双方之间的矛盾”,坚持构建“总体稳定且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这句话意味深长。

推荐阅读